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infj_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写作特点
2.文学家歌德是哪个国家的?
3.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名言
4.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物评价
5.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物影响
6.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有什么名言
7.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物思想
8.歌德生活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时代
歌德与贝多芬没关系。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扩展资料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人物生平:
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
17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他接受比他年轻8岁的大公卡尔·奥古斯特的让他在微型小国魏玛任职的建议是为了进行政治上的改革。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人物生平:
1778年,8岁的贝多芬师从宫廷老管风琴师H·伊登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管风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1783年,13岁的贝多芬担任宫廷乐队的古钢琴独奏与伴奏,但无薪俸;同年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为《钢琴变奏曲》(woO63),这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作品。
百度百科-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百度百科-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写作特点
没有改名。
校巴歌德没有改名,歌德只是他的姓氏,歌德全名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歌德的母亲泰克斯托家族的成员,她的父亲是是法兰克福的,她是家中的长女。校巴歌德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文学家歌德是哪个国家的?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短篇、教育、书信体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威廉·麦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歌德一生尤其是后期创作的辉煌成就,是同他对这一现实主义原则的恪守分不开的。歌德早年曾领导过狂韧突进运动,倾向于浪漫主义。但以后意识到当时浪漫主义的“病态”,转向古典主义。歌德所倡导的古典主义,实质上便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问题是歌德后期理论思考的一个焦点。在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歌德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称得上是一座里程碑,曾给予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动。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动,显然受到过歌德文艺思想的深刻影响。
他并不企图在作品中“体现某种抽象的东西”,而只是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的、生动的、可喜爱的、丰富多彩的”“印象”,“用艺术方式”进行加工,通过“生动的描绘”提供给人们。歌德在这里虽然没有指明“印象”的来源,但联系整段话的内容,不难理解,所谓“印象”,不是别的,而正是客观外界的现实生活在作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而作家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生活的一种“观照”。因为他认为这才是文艺创作的真正的基础和根据。
歌德在同爱克曼谈到《浮士德》的创作时,他一方面承认其中“没有哪一行诗不带着仔细深入研究世界与生活的明确标志”,另一方面他又说道:“我如果不先凭预感把世界放在内心里,我就会视而不见,……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他所说的“预感”以及眼里的“光和颜色”,即是指作家能动地感应和预测生活的心理条件,或者说是创作主体所应具备的一种宏阔、灵劲、富有张力的心理形式。从这里可以读出这样一层意思:文学创作者对特定外界事物的感受与把握,依赖于相应的主体条件,如不具备这方面条件,客观存在的事物即使再有意义也不会成为他的对象,因而也不能引发他的创作冲动。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名言
歌德是哪个国家的人?歌德是德国人,生于德国,长于德国,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德国度过的。下面是我为你搜集歌德是哪个国家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歌德生平简介
歌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思想家和作家这两个称呼是比较相近的,但凡是一个作家必然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但是一个作家和一个科学家的距离就有些遥远,而歌德却不仅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科学家,这让人钦佩歌德的学习精神。歌德在文学领域内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
1749年8月28日,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年3月22日去世。很小的时候,歌德的母亲就给歌德讲各种好听的故事,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常常让歌德陶醉其中,对歌德的影响非常大。歌德曾经当过律师,也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在很多名画家的作品之后,歌德感觉到自己无法超越那些艺术家,于是后来安心的做起了一名作家,并且积极的从事著自己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歌德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歌德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革命力量不断的高涨,一些新的思潮冲击著歌德的思想,歌德在那样一个时代逐渐的加深了自己对社会的了解,这是其创作出的大量优秀的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歌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之中充满了这一运动的反叛精神。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堪称是浩如烟海,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赛森海姆之歌》等。
歌德的爱情
歌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更是一位感情丰富的男人,正是因为感情丰富所以歌德才能够感知到生活中的种种,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也正是因为感情丰富歌德一生中有过很多次爱情。
歌德的爱情一:歌德十四五岁的时候就爱上了自己的邻居,这是歌德的初恋,这位美丽的姑娘叫做格兰脱欣,于是歌德模仿者格兰脱欣的口吻给自己写了一封情书,并且将这封情书拿给格兰脱欣,要求她签名,格兰脱欣以为是一场玩笑,于是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歌德激动的不得了,于是要求与格兰脱欣拥抱、接吻,格兰脱欣拒绝了,并且说自己只是当歌德是一个小弟弟,他们之间只能是姐弟之情,歌德第一次失恋了,他伤心落泪,痛苦异常。
歌德的爱情二:1765年,歌德在莱比锡大学上学,这个时候的歌德已经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不久17岁的歌德被一个名字叫安娜的美人迷住了。安娜也喜欢上了歌德,但是歌德太多心了,他容不下安娜与任何一名男子单独相处,一旦是看到安娜与别的男子在一起,歌德就会嫉妒的发狂,于是给安娜带来了非常多的烦恼,最终安娜无法忍受歌德的坏脾气,投进了别人的怀抱,歌德再一次失恋了。歌德根据自己这次失恋的教训写出了《恋爱者的脾气》。
歌德的爱情三:23岁的时候歌德再一次陷入了单相思之中,因为他爱上了已经与自己的朋友凯史脱南有婚约的绿蒂,这次恋爱让歌德痛苦异常,甚至是想要自杀,但是最终歌德走出了这段恋情,并且根据自己的这次恋爱经历写出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并且因此名声大震。
歌德的爱情四:1788年,歌德年近四十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个小职员的女儿克丽思靑,认识不久歌德就将她带到了自己家里,不顾上层社会的反对与她同居了,歌德和克丽思靑在一起十七年之后才结婚,但是不幸的是婚后十年克丽思靑就去世了,歌德哀伤不已。
歌德与贝多芬的关系
歌德生于1749年8月28日,贝多芬生于1770年12月16日,两个人的年龄相差21岁,也就是说贝多芬还是一个青年的时候,歌德已经步入了中年人的行列了,歌德的作品在德国曾经风靡一时,贝多芬自然也就成为了歌德的崇拜者之一,于是两个人可以说在没有见面之前就已经深交已久。
贝多芬青年时期像很多青年人那样看过歌德的作品,特别是《葛兹》和《少年维特的烦恼》两部作品更是给贝多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德的抒情诗更是一度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热情,1810年,贝多芬为歌德的《埃格蒙特》谱写了音乐。1811年4月12日,贝多芬写信给歌德。信中倾诉了自己对诗人的敬仰之情,并希望能够听到歌德对《埃格蒙特》音乐的意见。6月25日,歌德回了一封信,表示希望能够在魏玛上演这部贝多芬谱曲的悲剧,并且赞扬了贝多芬的音乐,说一定会给两个人的崇拜者带来新的感官享受。
1812年夏天,贝多芬和歌德都来到特普利策。歌德到达时,贝多芬已到了一周了,但他并不知道歌德来了。歌德于是主动去看望贝多芬,当天晚上,歌德给他的妻子写信说:“在我见过的艺术家当中,没有谁比他更专注、更有毅力和更诚挚可亲的了。”
老年的歌德欣赏并且尊重贝多芬的为人和才能,却对贝多芬的革命精神无法理解。对贝多芬来说,歌德也让他觉得有些失望。贝多芬眼中的歌德只是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交家,没有任何的 *** 。贝多芬希望能够得到歌德美的批评、理性的批评,但是歌德却没有任何的批评的言语。他觉得这次见面与他对《少年维特的烦恼》、《葛兹》的创作人的想象差距太大。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物评价
1、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2、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为永久的吗?要做到这一步,就须懂得如何珍视这短暂和永久。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3、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4、世界上有许多既美好又出类拔萃的事物,可是他们却各不相依。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5、谁接受纯粹的经验并且按照它去行动,谁就有足够的真理。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6、看出错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则藏在深处,并且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7、真理是一只火炬,而且是一支极大的火炬,所以当我们怀着生怕被它烧着的恐惧心情企图从它旁边走过去的时候,连眼睛也难以睁开。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8、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极大的错误。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9、把前人获得的零星的真理找出来进一步加以发展,就是当之无愧理应受到奖赏的功劳。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0、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1、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2、你要批评指点四周风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顶。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3、凡是让人幸福的东西,往往又会成为他不幸的源泉。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4、最足以显示一个人的性格的,莫过于他所嘲笑的是什么东西了。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5、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6、正因为不可能,才值得我们去相信。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7、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8、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9、如果一个人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他就会比他自己所估计的要高得多。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20、蠢人总是提出千百年前的聪明人已经回答了的问题。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21、万象皆俄顷,无非是映影。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22、有的人不犯错误,那是因为他从来不去做任何值得做的事情。而错误正是使人显得真正可爱的东西。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23、不爱我的人无权评价我。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24、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25、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物影响
恩格斯说过:“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恩格斯甚至曾经把歌德和黑格尔并提,给予高度的评价,称“歌德和黑格尔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哲学家黑格尔对歌德的思路有着及其深刻的理解,他准确地指出,“歌德的初始现象并不已经意味着一种理念,而是意味着一种精神——感性的本质,在纯粹的本质概念和感性世界的偶然现象之间进行调和。”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有什么名言
《浮士德》作品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
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影响。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应该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和交换。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平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歌德赞同康德艺术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点。他的科学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一和和谐。
歌德作品传入中国大概是在戊戌前后。1922年,郭沫若全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正式出版,其后他又陆续译出《浮士德》。值得一提的是,歌德的作品对中国启蒙运动发挥过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德文化交流的发展,歌德及其作品像一颗闪烁的明星,在中国放射出愈加灿烂的光芒。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汇集中国三代歌德研究者和翻译家学术成果的十卷本《歌德文集》,成为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20世纪30年代《浮士德》已走进大学课堂,在有的学校开设的“西洋名著选读”课上被研读。到抗战爆发前夕,短短十几年,歌德的主要作品除《威廉·曼斯特的漫游时代》和《亲和力》两部长篇未译外,几乎全有了中文译本。歌德在中国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人物思想
1、勇敢里面有天才、力量和魔法。——歌德2、对付贫穷要有勇气,忍受嘲笑要有勇气,正视自己营垒里的敌对者也要有勇气。——罗素3、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争;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莎士比亚4、极其重大的第一条戒律:别让敌人把你吓坏了。——埃尔默戴维斯5、我认为克服恐惧最好的法理应是:面对内心所恐惧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直到成功为止。——罗斯福6、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丘吉尔7、勇敢是与深思和决断为伍的。——俞吾金8、人心忧惧则前途之光明,幸福顷刻间为黑幕所遮。——远嘱9、怯懦只是夺去安全的手段,它不仅减削我们的卫护能力,甚至于驱我们于毁灭之崖,使我们碰着从来无意干犯我们的灾祸。——沙甫慈伯利10、真的算得勇敢的人是那个最了解人生的幸福和灾患,然后勇往直前,担当起将来会发生的事故的人。——伯利克里11、勇气有许多种,但一等功勋应该留给那些举世无双的人们,他们单枪匹马,敢于面对整个社会,在最高法庭进行了宣判,而且整个社会都认为审判是合法公正的时候,敢于大声疾呼正义。——房龙12、勇气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且还是各种美德在经受考验时,也即在最逼真的情形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刘易斯·西里尔·康诺利13、我们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要叫人打倒你,也不要叫事情打倒你。——居里夫人14、世界上的事物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付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15、对那些有自信心而不介意于暂时成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怀着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别人放手,而他仍然坚持;别人后退,而他仍然前冲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每次跌倒,而立刻站起来;每次坠地,反会像皮球一样跳得更高的人,没有所谓失败!——雨果16、你若想尝试一下勇者的滋味,一定要像个真正的勇者一样,豁出全部的力量去行动,这时你的恐惧心理将会为勇猛果敢所取代。——丘吉尔17、谁是不可战胜的人?那种在任何时候都临危不惧的人。——爱比克泰德18、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能被人剥夺。——雨果19、勇气就是一种坚韧;正因为它是一种坚韧,才使我们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战胜的能力。因而,正是借助于这上点,勇气也多少与德行发生了关系。——叔本华20、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21、有胆气的人是不惊慌的人,有勇气的人是考虑到危险而不退缩的人;在危险中仍然保持他的勇气的人是勇敢的,轻率的人则是莽撞的,他敢于去冒险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康德22、在下决心以前,犹豫也许是必要的。然而,一旦下了决心,就应该一直往前走。——石川达三23、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茨威格24、到了热血沸腾、理智允许的时候还不敢挺身向前的人,就是懦夫;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后还在冒进的人,就是小人。——海涅25、你为人像水一般软弱。这一点人家很快就会发现的。他们不用费什么劲就会发现你为人没有骨气。他们可以像对付一个奴隶一样对付你。——马克·吐温26、考验越是巨大、严峻、繁杂。对于善于承受考验的人就越有好处。无论多么强烈的痛苦,对于任何一个能够看出这痛苦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裨益的人,都会丧失效力。——卢梭27、生活随人的勇气大小而收缩或膨胀。——安耐丝·尼恩28、除了恐惧,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其他事情,其程度能与勇敢相比较。——约翰·温赖特29、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的人自我努力。——爱因斯坦30、惯于实际生活的人能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结局,自我反省和空谈理论的人却不想越过他们自己所指定的边界,而永远停在那里,他们在崇高的意向,绝对的真诚和才干的条件下,阻碍前进,因为山巅险峻会撞伤他们。——屠格涅夫31、当一个人敢于用自己来冒险,敢于体验新的生活方式时,他就有可能变化和发展。——赫伯特·奥托32、天下绝无不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拿破仑33、勇敢来自于斗争,勇敢在同困难顽强奋斗中渐形成。我们青年人的座右铭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克服艰难险阻……——奥斯特洛夫斯基34、勇敢征服一切:它甚至能给血肉之躯增添力量。——奥维德35、畏惧敌人徒然沮丧了自己的勇气,也就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增加敌人的声势,等于让自己的愚蠢攻击自己。畏惧并不能免于一死,战争的结果大不了也不过一死。奋战而死,是以死亡摧毁死亡,畏怯而死,却做了死亡的奴隶。——莎士比亚36、勇敢就能扫除一切障碍。——帕斯捷尔纳克37、只要你坚持的时间足够长,在恐惧之中的某一时刻来到之后,恐惧就根本不再是极端的痛苦,而不过是一种十分讨厌、令人恼火的刺激。——福克纳38、痛苦有个限度,恐惧则绵绵无际。——浦利尼斯二世39、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绝不胆怯。——莎士比亚40、勇敢是一种基于自尊的意识而发展成的能力。——拿破仑41、表现勇敢则勇气来;往后退缩则恐惧来。——康拉德42、侮辱那些无法要你道歉的人,本身就是怯懦的表现。——米克沙特·卡尔曼43、没有不冒风险就能克服的风险。——皮布里吕斯让·诺安44、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单凭一个强壮的躯体。——卡赞扎基45、“拿出胆量来”那一吼声是一切成功之母。——雨果46、冒险是历史富有生命力的元素,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威谦·博利多47、在全人类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有是英雄!——贝多芬48、谁恐惧,谁就要受折磨,并且已经受着他的恐惧的折磨。——蒙田49、恐惧与勇敢近在咫尺,而且互相共存——向敌阵突进的人,最晓得个中实情。——棱罗50、虽然危险并未临近,而迎头邀击比长久注视其前来的好,因为如果一个人注视过久,他是很有睡觉的可能的。——培根51、软弱甚至比恶行更有害于德性。——拉罗什富科52、人的勇气能承担一切重负;人的耐心能忍受绝大部分痛苦。——塞缪尔·约翰逊53、在不幸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通常总是使卑怯的心灵恼怒,而使高尚的心灵喜悦的。——卢梭54、你要像一棵桷树,大风将树吹折,然而巨大的树干却永远挺直。——裴多菲55、勇敢坚毅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拿破仑56、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福楼拜57、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戴尔·卡耐基58、我们处于什么方向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正向什么方向移动。——霍姆兹59、真正的坚忍是当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灾祸或危险的时候,他都能够镇静自处,尽责不辍。——洛克60、儿童恐怖的重要基础既然是痛苦,锻炼儿童使他们不恐怖、不怕危险的方法就是使他们受惯痛苦。——洛克61、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岛的炽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卢梭62、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63、认为痛苦是最大的不幸,是不可能勇敢的;认为享受是最大的幸福的人,是不可能有节制的。——西塞罗64、如果一个人的,无论在快乐还是苦恼中,都有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恐惧,什么不应当惧怕的信条,那么我们就因他的部分而称每个这样的人为勇敢的人。——柏拉图65、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有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波德莱尔66、要坚强,要勇敢,不要让绝望和庸俗的忧愁压倒你,要保持伟大的灵魂在经受苦难时的豁达与平静。——亚米契斯67、如果你是懦夫,你就是你自己最大的敌人;但如果你是勇者,你就是你自己最大的朋友。——弗兰克68、大胆产生勇气,多疑却产生恐惧。——康拉德69、你在患难之日若胆怯,你的力量就微小。——《箴言》70、不要每逢看见儿童受了一点点痛苦就去哀怜他们,或让他们自己去怜悯自己。我们此时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可是千万不能怜悯他们。因为怜悯可以使他们的心理变脆弱,使他们遭受一点点轻微的伤害就支持不住,结果往往是,他们更加沉浸于受伤的部分,伤害更加扩大化了。——洛克71、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72、当你往前走的时候,要一路撒下花朵,因为同样的道路你决不会再走第二回。——欧文73、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费·培根74、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洛克75、当孩子年龄较大之后,他就应该能去做他天性中所不敢做的更勇敢的事。最初要帮助他逐渐让他去做,直到练习产生了较大的自信力,做的好了为止。——洛克76、一个理性的动物,就应该有充分的果断和勇气,凡是自己应做的事,不应因里面有危险就退缩;当他遇到突发的或可怖的事情,也不应因恐怖而心里慌张,身体发抖,以致不能行动,或者跑开来去躲避。——洛克77、勇气就是在恐惧和狂妄之间的一种气质和平衡因素。恐惧会产生胆怯,狂妄会导致鲁莽,而勇气会使用权人们、使那些佛教徒勇敢地面对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痛苦。——菲力浦·劳顿·玛丽78、要向大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目标开始。——列宁79、凡是自强不息者,最终都会成功。——歌德80、在奔向目标的道理上支持不懈、持之以恒,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力量……——陀思妥夫斯基81、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莎士比亚82、不懂得害怕的人不能算勇敢,因为勇敢指的是面对一切风云变幻坚强不屈的能力。——里欧·罗斯顿83、升平富足的盛世徒然养成一批懦夫,困苦永远是坚强之母。——莎士比亚84、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莎士比亚85、世界是归强有力者管辖的,应当做强有力者,应当超于一切之上。——莫泊桑86、充沛的精力加上顽强的决心,曾经创造出许多奇迹。——狄更斯87、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首,因为这种德性保证了所有其余的德性。——邱吉尔88、在策划一件大事时必须预见艰险,而在实行中却必须无视艰险,除非那危险是毁灭性的。——培根89、盲勇有时还能唬住某些智者-----当他们意志不够强的时候。——培根90、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苏轼91、我惟一能信赖的,是我的狮子般的勇气和不可战胜的从事劳动的精力。——巴尔扎克92、真正的勇气在极端的胆怯和鲁莽之间。——塞万提斯93、许多天才因缺乏勇气而在这世界消失。每天,默默无闻的人们被送入坟墓,他们由于胆怯,从未尝试着努力过;他们若能接受诱导起步,就很有可能功成名就。——席巴·史密斯94、在我们中间,就连最勇敢的人,对于自己真正理解的事拿得出勇气,也是罕见的。——勃朗95、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会丢掉了许多,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会把一切失。——歌德96、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一个棋子,它可能被子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歌德、愚勇的人当危难未来之时,激昂急躁,情不自禁,而在危难之事临头时又销声匿迹,热血冰销,……——亚里士多德98、如果一个人的无论在快乐还是苦恼中都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惧怕什么不应当惧怕的信条,那么我们就因他的部分而称每个这样的人为勇敢的人。——柏拉图99、慎重者,始若怯,终必勇;轻发者,始若勇,终必怯。——苏轼100、坚强、稀有的性格便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却也是慈母;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奶娘;祸患是豪杰的乳汁。——雨果
歌德生活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时代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歌德宏观地审视了人类的文学创作,得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题材,”“真实的题材没有不可以入诗或非诗性的”结论。但他同时看到,就每一位作家的具体创作活动而言,又必然会有其特定的选材范围:任何作家要想获得创作的成功,在选材方面必须力戒旁驰博骛,而要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着眼于那些为自己所熟悉从而有能力驾驭的生活现象。
其次,歌德指出,作家在感受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入创作过程,应当从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开始。他认为,对于个别事物的把握和描述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所在。所谓个别事物,在歌德看来,既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人物、、情境,也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种传说、故事等。歌德要求作家把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作为创作过程的起点,是对传统的文学创作思想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歌德生活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张扬自由、表现个性的呼声与传统的文学观念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歌德基于自己对文学特征的深刻体会,沿着前人的方向继续探索,终于在创作理论上完成了从“类型说”到“个别说”的转换,转换的重要标志,便是从个别出发的创作主张的提出。歌德从理论上对“类型说”给予了有力的否定。这里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同样贯穿在歌德的其他不少言论中。
在歌德生活的中晚期,即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以至整个西欧和俄国,弥漫着一股消极浪漫主义的逆流。不少人鼓吹艺术必须从诗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拒绝接近生活和反映主活。面对这股极其有害的文艺思潮,歌德独立不移,力挽狂澜,表现出对现实主义原则的坚信。他说:“我和整个时代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全在主观倾向笼罩之下,而我努力接近的却是客观世界。”他把那些与世隔绝,沉湎于冥思苦索,向壁虚沟的诗人称为“主观诗人”,认为他们不配称为真正的诗人。他深刻地指出:“要是他只能表达他自己的那一点主观情绪,他还算不上什么;但是一旦掌握住世界而且能把它表达出来,他忧是一个诗人了。此后他就有写不尽的材料;而且能写出经常是新鲜的东西。至于主观诗人,却很快扰把他的内心生活的那一点材料用完,而且终于陷入习套作风了。”在当时消极浪漫主义的浪潮中,与歌德交谊甚笃的席勒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以至两人在文艺观上发生了分歧。歌德指出:“我主张诗应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方法才是正确的。”诊“我不免想,席勒对哲学的烦向损害了他的诗,因为这种倾向使他把观念看得高于一切自然,甚至消灭了自然。”歌德在这里明确指出的“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正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而那种“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把观念看得高于一切自然,甚至消灭了自然”的创作倾向.则是同这一原则相违背的。
基于对文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歌德总是一再告诫作家“要面向现实”,善于到浩瀚无际的生活海洋中去汲取创作的素材。歌德认为,生活中到处有诗,关键在于作家是否善于不懈地去探求和发现。“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必须由现实生活提供做诗的动机,这就是要表现的要点,也就是诗的真正核心。”他嘱咐爱克曼:“我只劝你坚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从上述基本思想出发,歌德把真实性看作是现实主义文艺的首要的审美特性,是现实主义作家所应遵循的首要准则和追求的首要目标。他说:“对天才所提出的头一个和末一个要求都是:爱真实”。、“对艺术家提出的最高要求就是:他应该遵守自然,研究自然,摹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
歌德指出:“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所谓“合智”,是指艺术家的感情、思想、智慧、秉性、意志、愿望等等,即艺术家主观的心灵世界。艺术家在对人世间提供的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中,必然“灌注”着自己的主观意识。真正的艺术,“它是一件精神创作,其中部分和整体都是从同一个精神熔炉中熔铸出来的,是由一种生命气息吹嘘过的。”艺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的乳汁哺育起来的。歌德指出,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所写的人物都显出那位伟大诗人的高尚心灵”,“莎士比亚所写的剧本全是吐自衷曲·一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从他的剧本中我们可以学会懂得人类的思想感情。”歌德自己的创作也同样如此。在谈到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体验时,歌德说:“我像鹊鹏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感情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关于《浮士德》这部代表作,他说:“不仅主角浮士德的阴郁的、无膺的企图,就连那恶魔的鄙夷态度和辛辣讽刺,都代表着我自己性格的组成部分。”歌德甚至称《塔索》“这部剧本是我的骨头中的一根骨头,我的肉中的一块肉。”正是由于艺术家的生气灌注,使主观心灵与客观生活相融合,才能使艺术作品成为一种“第二自然。”
再次,艺术要服从“较高的意旨”。所谓“较高的意旨”,是指人作为社会的人所特有的意旨,也就是道德的意旨。歌德所理解的道德不是狭义的,而是指显示人的精神实质或社会性的,它和单纯的自然是对立的。他指出:“现实的东西如果没有道德的关系,我们就把它叫做平凡的东西。”“造形艺术所涉及的是可以眼见的东西,是自然的东西的外在现象。纯然自然的东西只要同时是在道德上使人喜爱的,就叫做纯朴的,所以纯朴的对象才是艺术领域的。”又说:“艺术应该是自然的东西的道德表现。同时涉及自然和道德两方面的对象才是最适宜于艺术的。”歌德认为艺术家从事创作应具有伟大的人格。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是凭着自己的伟大人格去看待自然的。”然而,“我们的守旧派艺术家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凭着人格的软弱和艺术上的无能去摹仿自然,自以为做出了成绩。其实他们比自然还低下。谁要想作出伟大的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一样,把狠琐的实际自然提高到他自己的精神的高度,把自然现象中由于内在弱点或外力阻碍而仅有某种趋向的东西实现出来。”一乡在歌德看来,希腊艺术家们纵使在刻划动物时,也能够达到“不仅妙肖自然,而且超越了自然”的境地,便是由于他们能“把很琐的实际自然提高到他自己的精神的高度”。可见,“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
总之,歌德关于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创作中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反对了消极浪漫主义,又同自然主义划清了界限。这是歌德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精髓所在,是他对现实主义理论发展作出的卓越的历史贡献。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乾隆 ( 1736——1795) 嘉庆 ( 1796——1820 ) 道光 ( 1821——1850)